三峡日报20220318导读:“非遗”在五峰校园落地生根来源:快收吧 浏览:1394次 时间:2022-03-26
五峰幸福小学操场上,民族文化兴趣小组的孩子们跳起土家族撒叶儿嗬,他们的校外辅导老师、撒叶儿嗬传承人张浩一边击鼓一边叫歌,撒叶儿嗬独特的八六拍子高亢激昂,孩子们踏歌起舞,跳得有板有眼。脚下踩着升子底,手上挽着链子扣,扭肩擦背,踮脚打旋,一会儿牵牛喝水,一会儿凤凰展翅,一会儿美女梳头,一会儿犀牛望月,歌声铿锵,舞姿古朴,在土家青年和少年之间,传递着民族文化的星星之火。
“每周三都会有传承人来到我们学校,为兴趣班孩子们上两个半小时的课,教他们学习土家族撒叶儿嗬,培育非遗新生代传承人。”3月16日,五峰幸福小学副校长胡文芳向记者介绍。
“撒叶儿嗬原来这么有趣。”幸福小学504班向雨希兴奋地说。“原以为非遗跟我们相隔很远,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已经对撒叶儿嗬有了一定了解,希望以后能学到更多歌唱技巧与动作套路!”
据五峰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覃远歆介绍,随着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进入密集期,五峰非遗保护中心着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上讲台活动,张浩、刘飞等非遗传承人与县非遗保护中心签订传承协议,基地学校做好考勤记录,县非遗中心发给传承补助。
如今,渔洋关镇小学的少儿南曲、土家九子鞭,县实验小学的五峰板凳龙,仁和坪镇中小学的土家族打溜子,采花小学的星岩坪山歌,这些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呈现遍地开花态势,培养了一批喜欢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的中小学生。
南曲实践型专家高羽、优秀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樊晓星近日到五峰渔洋关镇小学,为学生们深情演绎了少儿南曲古诗词配乐弹唱《锄禾》。短短两个半小时内,不少学生已经可以跟着老师有模有样地唱上一曲。
“自从跟高老师、樊老师学唱南曲后,我现在已经爱上了南曲。”六年级学生曾令可现场唱了一段刚学会的曲段。
“我作为编外教师从事南曲教学已经六年之久,来到校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为孩子们播下一颗热爱非遗的种子。”高羽介绍,由于传统南曲《悲秋》《扫松》等歌唱文词较为成人化,青少年理解起来有着一定难度,县非遗保护中心专家龚德俊等从中小学必备七十首古诗词中进行筛选,配上南曲曲牌用于音乐教学,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经典诵读。
据南曲传承人李代炎介绍,继他所执教的渔洋关镇小学周恩布2020年携带南曲走上央视“中国少年说”栏目之后,今年元宵节,他执教的另一名渔洋关镇小学六年级女孩郭可悦又顺利通过县非遗中心专家考核,成为可以自弹自唱的第一位少年女弟子。
在渔洋关镇小学教室,课桌上可见《南曲古诗词配乐弹唱》《容美遗风》《捡拾民间珠贝》等非遗教材。
以“非遗进校园”为契机,非遗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渗透到小小传承人的血脉之中。
覃远歆说:“让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五峰片区将进一步深化非遗进校园的内容,拓展非遗进校园的形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态传承,让非遗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在学校这片沃土上开出鲜花,结出硕果。”
聚焦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记者 郑健捷 通讯员 王训兵
如需订阅三峡日报请点击:三峡日报 ![]() 文章推荐最新收录站点推荐
|